广州•广交会展馆EN

2025年8月22-24日

媒体中心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

重庆啤酒拟收购“京A”,精酿需要“破圈”

2023-10-17

我国头部精酿啤酒厂牌“京A”,要被重庆啤酒拿下了。


9月28日,重庆啤酒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嘉士伯拟在其控股子公司嘉士伯香港取得首釀啤酒控制权的同时,将首釀啤酒及金贝香港(首釀啤酒全资子公司)持有的中国境内全部啤酒资产(即:北京首酿金麦贸易有限公司及金贝亚太(北京)餐饮有限公司的100%的股权)分别以250万元、6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嘉士伯重啤。


被出售的首酿金麦和金贝亚太(北京)都是“京A”的背后操盘者,其中首酿金麦负责委托第三方生产,金贝亚太(北京)则经营着“京A”精酿餐吧。


此次收购,其实是嘉士伯为了履行其2020年重组承诺进行的。当时,重庆啤酒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嘉士伯将其控制的除重庆啤酒(及重庆啤酒控股子公司)外的中国大陆啤酒资产和业务全部注入了重庆啤酒,如乌苏啤酒、大理啤酒等。由于嘉士伯还不是首釀啤酒的控股股东,所以2020年重组时,“京A”相关资产并未注入到重庆啤酒。


重庆啤酒在公告中表示,这次,把“京A”注入重庆啤酒,有利于其提升精酿产品分销业务的发展及精酿品牌影响力。


我国啤酒行业整体销量已下滑多年,这种情况下高端化一直是啤酒行业的大趋势。精酿啤酒作为高端化的代表,前些年备受资本热捧。不过,有投资人向虎嗅表示,这两年整个精酿行业的热度有所下降。跟多名从业者交流后,我们也发现,精酿生意也没有那么好干。


存量竞争时代,高端化是大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啤酒是继水和茶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饮料。我国漫长的历史上,虽然也有啤酒出现过,但真正近代的啤酒工业却是1900年之后开始的。啤酒行业的快速发展,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


2013年,是我国啤酒产量的巅峰时刻,也是整个行业的分水岭。


2013年以前,我国啤酒产量增速基本维持在5%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啤酒产量约为2540万吨,到2013年这一数据达到约4983万吨,是至今为止的最高产量。2013年后,我国啤酒产量开始回落,到2021年,已经降至3562万吨。


啤酒品牌也跟着行业发展起伏。最初,我国啤酒带有明显的地域属性,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啤酒品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那些年,“大鱼吃小鱼”,地方小品牌逐渐被淘汰、兼并。


其中,重庆啤酒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品牌。在啤酒行业快速发展的那些年,这家西南酒厂却跨界做起了疫苗。如今A股市场上有名的“关灯吃面”,最早也是股民在重庆啤酒吧写下的。


2013年,全球第三大啤酒商嘉士伯成为重庆啤酒的控股股东,还承诺在4—7年内将其国内啤酒业务注入到重庆啤酒,以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在嘉士伯逐渐把其控制的优质啤酒资源注入重庆啤酒后,2020年重庆啤酒也成功跻身“百亿俱乐部”。


平安证券研报数据显示,按销量计,2021年我国啤酒行业CR5(前五名共计市场占有率)为92.5%,前五大企业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燕京啤酒和重庆啤酒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1.0%、22.3%、21.6%、10.2%和7.4%。


在啤酒产销量下滑的情况下,这些头部企业纷纷开启高端化探索。而随着经济发展,高端啤酒在消费市场的占有率也在提升,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2年,我国啤酒市场高端啤酒销量占比从9.7%上升到了12.6%。


探索高端化的浪潮中,有嘉士伯“撑腰”的重庆啤酒布局较早,从目前看,成效也不错。


平安证券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啤酒的吨价为4915元/千升,在前五大啤酒企业中仅略低于百威亚太的5067元/千升,公司的毛利率约为50.5%,略高于百威亚太,在前五大企业中排名第一。


精酿,也没那么“好喝”


精酿,被视为啤酒高端化的代表和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所谓精酿,其实并没有明确定义,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如果通俗理解,精酿啤酒就是用料等有别于传统工业啤酒,产量更小、价格更高的啤酒。


业内人士告诉虎嗅,2016年前后我国精酿啤酒行业开始火热起来,“因为当时进口啤酒变多,大家能喝到的种类多了,而且行业媒体也开始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平安在研报中提到,2018年到2021年,我国精酿啤酒消费量的复合增长率达14%,远高于啤酒行业整体2.5%的增速。


虽然增速快,但精酿啤酒总体消费量和传统工业啤酒不可同日而语,行业参与者也以小厂牌为主。而且,多名精酿业内人士都告诉虎嗅,这两年精酿的生意也没之前几年好做。


重庆啤酒收购的“京A”是我国头部精酿厂牌,目前在全国运营着11家精酿餐吧。据重庆啤酒公告披露的数据,即便已是行业头部,这两年“京A”也处在亏损中。


运营“京A”餐吧的金贝亚太(北京),2022年度和今年1—5月,分别实现营收6954万元和3653万元,净利润则分别亏损1172万元和471万元;负责生产的首酿金麦,2022年和今年前五个月分别亏损约了122万元和8万元。


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京A”的品牌、餐吧运作在行业内一直做得很不错。“没想到京A还亏损,可能是开店节奏的原因。”上述人士表示。


这几年涌现出来的精酿新品牌就更难了。一个精酿厂牌的创始人告诉虎嗅,现在的新品牌想要健康发展下去,难度比他几年前创业时大多了,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几年大家都看好精酿行业,导致精酿啤酒供给端的增速比需求端的增速高,直白点说就是:精酿行业“泡沫”不小,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这个时候,无论是单个品牌,还是整个精酿行业都需要“破圈”,在原有的精酿爱好者之外,寻找更多新用户。


从这个角度看,收购“京A”对重庆啤酒业绩层面的影响或许不会太大。而啤酒行业内很多企业都“眼馋”的精酿,也没那么“好喝”。